教育部簡報〔2022〕第59期
重慶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著力發揮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體系化、科學化、特色化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完善工作機制,唱響立德樹人“主旋律”。成立由黨委書記、校長擔任組長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校課程思政建設。學校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定期研究相關工作,經常性組織召開課程思政專題推進會、“三全育人”工作例會等,著力構建黨政齊抓共管、本科生院牽頭、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教師全員參與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把課程育人作為學?!叭恕本C合改革工作重點,分類梳理教學、科研、實驗技術等七類崗位育人職責,縱深打造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宿舍、食堂、場館等六大育人陣地。先后制定《課程育人體系建設方案》《課程思政建設實施辦法》《課程思政教學指導手冊》等,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目標、任務和要求,不斷優化實施機制,努力確保建設成效。探索建立科學多元的課程思政建設評價標準,將教學設計、挖掘轉化等測評指標納入評課評教體系;在年度工作考核、績效工資核定、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等工作中,明確將課程思政作為專任教師的重要崗位職責進行重點考核與評價,推動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堅持分類推進,抓牢課程建設“主戰場”。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實施專題課程建設項目102項,評選優秀案例37個。探索優化課程思政建設內容、途徑及有效載體,系統梳理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納入教學大綱和教案,作為課程講授重點內容和學生考核關鍵知識,匯編《重慶大學課程育人元素拾萃》,營造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的濃厚氛圍。針對公共基礎課程,實施專家領銜制,組建名師教學團隊,鼓勵跨校聯合授課;結合地域特色,建設《紅巖精神》《大國工匠》等特色課程;開設《文明經典》課程,引導學生在世界文明宏觀視野中把握世界大勢,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邏輯。針對專業教育課程,融入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科學家精神、人文精神、職業素養等元素,整理編撰《課程思政教案集萃》,認定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42個,獲批市級課程思政示范項目46項,《數理統計》《土建概論與研討》入選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4位教師入選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針對實踐類課程,注重知行合一,深入推進實踐教學改革,1門課程入選國家級社會實踐一流本科課程;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以“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和創新創業樹聲行動、志愿服務啟邦行動、社會實踐熔爐行動、深造就業揚帆行動“四大實踐行動”為載體,大力拓展實踐育人平臺,引導大學生在實踐“大熔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深化改革創新,夯實課堂教學“主渠道”。實施教育教學創新計劃,修訂《本科課程建設規范》《研究生課程教學管理辦法》,將課程思政要求貫穿課堂授課、教學研討、實驗實訓、作業論文等各環節。積極開發教學資源,建設課程思政案例庫,共建共享2000余個課程思政教學優秀案例。開通“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數據庫”,為教師提供思政元素庫、教學案例庫、名師視頻課程庫等教學資源,學?!罢n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獲批市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重視加強教材建設,做到科學編排、有機融入,切實增強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材的準確性、系統性。強化課程思政理論研究,設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專項”,完善“培訓、立項、評選”工作機制,已立項課題39項,參與教師400余人。廣泛開展跨學院、跨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改革和教學研討活動,探索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學科專業教師合力育人機制,如,馬克思主義學院會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開設《學術論文寫作》課程,把科研報國、學術道德等融入課堂教學,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加強對課程思政教學情況的專項檢查和指導,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協同育人。
注重能力提升,建強教師隊伍“主力軍”。發揮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作用,針對不同課程類型及特點,開展面向學校全部課程、全體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培訓,組織“課程思政教學工作坊”等研修活動。鼓勵和支持學院基于“課程+專業”開展“一般+特殊”的課程思政能力培訓,面向重慶市高校開設課程思政研修班,已培訓學員300余人。將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崗前培訓、課程輪訓、骨干研修的重要內容,不斷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打造“立德樹人”專題展覽館及網上展館,以珍貴口述史料、教案、工作筆記等實物資料為生動教材,集中展示歷代重大人獻身教育事業、潛心治學治教的優良傳統,編印出版《大學,大師之謂也——重慶大學教授概覽》,發揮榜樣先進事跡的教育示范作用。加大政策引導激勵,評選表彰課程思政優秀案例、優秀教案等,健全教師教學榮譽體系。在教學比賽評審體系中設置課程思政相關指標,鼓勵支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努力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統一起來,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