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n1t4y"></tbody>
  • <button id="n1t4y"><acronym id="n1t4y"><u id="n1t4y"></u></acronym></button>
      <s id="n1t4y"><acronym id="n1t4y"><u id="n1t4y"></u></acronym></s>

        <span id="n1t4y"></span>

        1. <rp id="n1t4y"><object id="n1t4y"></object></rp>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獻

              河海大學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扎實推進新時代人才隊伍建設

              2022-12-08 來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簡報〔2022〕第56期

                河海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資源”,持續深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構建“引、育、用、服”四力協同,一流人才八方匯聚的人才工作體系,切實做到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不斷提升人才隊伍建設質量和水平,努力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作出更大貢獻。

                加強黨的領導,把好人才工作“方向盤”。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完善人才工作領導機制,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人事工作領導小組、黨委教師工作委員會、人才聘用委員會等,構建“學校黨委—職能部門—院系分黨委(黨總支)—黨支部”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引進人才黨委談話”制度,強化院系分黨委、黨總支在人才引進工作中的政治把關,實行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雙重考察,發揮各級黨組織凝聚人才、服務人才的重要作用。深入實施“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培育工程,出臺《專任教師黨員發展工作意見》,選拔黨務上有能力、業務上有建樹、師生中有影響的教學科研骨干擔任黨支部書記,推動基層黨建和教學科研工作雙促進雙提高。健全“黨建引領、思想鑄魂、價值導向、師德為先”的四位一體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組織中層干部、青年骨干等專項培訓,全面提升干部人才隊伍政治素養和立德樹人能力。

                完善科學引才,打造人才引進“強磁場”。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出臺《國家和部省級科研平臺管理辦法》,依托各級各類重大人才項目平臺,以水利特色學科作為聚集人才陣地,建立“靶向引才”機制,積極延攬學科頂尖人才。統籌做好學科規劃與人才隊伍發展,大力推進人才特區建設,以水科學研究院、產業技術研究院、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院等為載體,打通特殊人才引進“綠色通道”,針對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等,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實行“一事一議”“一人一策”。探索“互聯網+”平臺建設,搭建線上“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學科布局突出“高精尖缺”導向,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學科,重點引進領軍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為新增長點,支持和培養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端智庫人才和咨政研究團隊。深化博士后制度改革,設立專職科研崗位,著力吸納儲蓄更多優秀后備人才。實施“河海學者”計劃,完善“柔性引才”機制,吸引海內外一流專家學者定期來校工作,多方位拓展用好智力資源。

                堅持“以水育才”,增強人才發展“內驅力”。圍繞水利交通重大工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設海洋強國等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實施“大禹學者計劃”,完善全過程人才引育機制,按學科、分層次、有重點遴選培育一批首席專家、領軍人才、青年俊才和學術骨干。瞄準國際前沿和研究熱點,實施“大禹團隊計劃”,創新人才使用機制,探索建立“揭榜掛帥”和“軍令狀”等制度,支持開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引導科研團隊強化有組織科研,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科研任務。設置“青年教授”“青年副教授”崗位,優化聘用辦法,選聘一批政治素質過硬、具有較強學術潛力和綜合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平臺、職稱評審、崗位聘用、學術資源等方面予以傾斜,引導青年教師各展所長、快速成長,助力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注重服務留才,營造人才成長“好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在人才評價、績效分配、日常管理等方面給予學院充分的自主權,著力在管理上做“減法”、在服務上做“加法”。健全人才服務統籌協調機制,配齊配強人才工作力量,建立“人才服務專員”制度,提高人才工作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努力做到貼心服務、靠前服務、跟蹤服務。建立校領導聯系人才制度,及時了解人才發展動態,協調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突出創新導向、結果導向和績效導向,完善科研成果轉化渠道,推進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人才發展提供更加寬松的環境、更多施展才華的平臺。推進教師分類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突出重實績、重貢獻導向,建立與崗位職責要求相統一的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出臺“教師海外研修計劃”,設立專項經費資助青年學者赴海外高水平大學交流訪學,支持教師赴國際組織任職。選派優秀人才到政府部門、科技園區、企業等掛職鍛煉,進一步拓寬人才成長路徑,注重在實踐中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著力建設一支道德修養好、業務素質硬、專業水平高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責任編輯:劉樂)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tbody id="n1t4y"></tbody>
            1. <button id="n1t4y"><acronym id="n1t4y"><u id="n1t4y"></u></acronym></button>
                <s id="n1t4y"><acronym id="n1t4y"><u id="n1t4y"></u></acronym></s>

                  <span id="n1t4y"></span>

                  1. <rp id="n1t4y"><object id="n1t4y"></object></rp>